你了解堆高車的發展歷程嗎?
工程機械裝載設備是進行現代化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的工程機械設計和制造多以經濟實用為出發點,較少將人機工程原理合理的運用其中。目前國內堆高車的研發生產多為仿造、模仿,甚至直接采取“拿來主義”,通過逆向工程技術直接開模加工生產,造成了國內堆高車低成本、低技術、低質量、低售后的現象,無法在國際市場中占據較強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得國內堆高車的制造行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國際市場形勢。
人們使用的堆高車主要分為手動液壓、半電動和全電動3種。其中,手動液壓堆高車是通過人力液壓實現升降功能,它操作靈活,適用于輕便貨物的裝卸及搬運,適合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場地使用;半電動堆高車采用后橋式結構設計,增加了承重能力,氣壓彈簧式手柄裝置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操作員的體力消耗,具有耐磨、耐壓、靜音等特點;全電動堆高車主要依靠電動機為動力實現升降及自身轉動的功能,操作更簡單,功能更為全面,作業環境和裝卸貨物范圍更加寬域。堆高車在國外的發展起步于 19 世紀中葉,英國人 Edwin Budding 發明了滾刀式堆高車,隨后傳入美國。1848年,美國第一臺堆高車取得專利,由此美國的手動液壓業起步。我國堆高車的發展起步于20世紀50 年代末,相對較為緩慢,這一時期主要以仿制前蘇聯產品為主。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中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內的部分骨干企業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對產品進行更新,實現系列化生產,在車身的鈑金工藝、動力系統、液壓系統、裝配加工工藝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受加工工藝的制約發展比較緩慢,尤其是車身形態方面存在較多不足,主要表現在:(1)外觀缺乏美感,整體形態臃腫、陳舊,線條較為呆板;(2)結構比例不協調,外露機構較多,布局零亂,視覺穩定性差;(3)在安全、舒適和生態方面較少考慮人機;(4)色彩單調枯燥,無美感。